首页 >  县市旅游 >  莎车县 >  资讯 >  详情

集聚智慧 汇聚民意

2016年03月11日 11:56:07 作者:泽普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19

集聚智慧  汇聚民意

泽普旅游引领扶贫攻坚起航

   

    旅游业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上,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一项综合性行业,为社会提供供多的就业岗位,成为攻坚扶贫的一种有力方式。

    一、泽普县及金湖杨景区基本情况介绍

泽普,位于新疆西南部,县域面积989平方公里,是典型的沙漠绿洲地貌,总人口21.58万。全县森林覆盖率37.68%、绿化覆盖率47.58%,绿地率37.91%,人均公共绿地16.15平方米,居全疆首位。县有叶尔羌河湿地公园、法桐公园、金湖杨5A级旅游景区,享有“泽普滋润,梧桐天堂”的美誉,获得了“度假一天,增寿一年,幸福一生”的嘉许。有“华夏梧桐第一县”和“中国有机红枣种植面积最大县”两项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全国十佳休闲小城、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等诸多殊荣。金湖杨景区位于泽普县西南36公里处,坐落在叶尔羌河冲积扇上缘,三面环水,景色宜人,景区总面积2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形成了“胡杨,碧水,绿洲,戈壁”四位一体的独特自然风貌和美丽画卷。2011年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余秋雨先生来金湖杨参观考察时题写了“生态福地、前景无限”的美好祝愿。

     二、旅游扶贫的探索

     1、长寿村的建设;

 金湖杨景区开发前期是泽普县亚斯墩国营林场,由于管辖范围内,均属国家保护的三级胡杨树种,多年来,只有投入,并无林木产出,且宜农荒地较少,林场大部分家庭只能依靠仅有的几亩耕地和林果业勉强维持温饱,当地人形容:“亚斯墩,路遥远,戈壁滩,收入少,年年忙碌为温饱,村里只有老和小”。2002年,林场员工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加上村庄远离城镇、交通不便,成为自治区级贫困村。如何将林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何加强林场生态保护,实现跨越发展?泽普县政府审时度势,充分借鉴乌镇、周庄等成功村镇开发模式进行规划建设,提出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走产业多元化之路的发展思路,拉开了泽普国营林场建设乡村旅游的序幕。

由于林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宜居的地里环境,84户农民312人当中,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5位之多,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长寿文化的挖掘,2011年以来本着“维护自然风貌,返朴归真”的原则,以“古朴、温馨、休闲、舒适”为特点,依靠上海援建资金,相继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风格独具一格、各有特色,体现维吾尔族原始建筑风格的———长寿民俗文化村。

经过多年的努力,2015年,长寿民俗文化村接待游客19.07万人次,84户农民人均收入过万元的超过70余户,家家住进了新房,户户买上了小车,一跃成为泽普县最富有的农民。当地农民深情地说,1949年毛主席、共产党领导我们从农奴制进入社会主义,使我们一夜之间跨越数千年;现在,通过发展旅游,从千百年的贫困一步跨入小康,生产方式从小农生产直接进入现代化企业经营,也可谓一步跨越数千年!

2、农家乐和马车运营模式;     

“一业兴,百业旺”,2013年金湖杨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后,通过全国各地众多游客的涌入,给林场农民打开了一扇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门,外界的新观念新思维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通过旅游渠道迅速汇入偏远的林场,使当地封闭、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迅速被洗礼、冲刷、淘汰、瓦解和替代。经过景区组织部分林场农民到乌镇、周庄、华西村等地参观后,他们纷纷加入到农民合作社当中,先后有序地成立了10家农家乐,20家手工艺品制作点,10家小商户,30支服务队,从事旅游服务业的农民达到125人,占全村村民人数的35.5%,就连在云南大学做到学生会主席的木拉提也放弃外地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参与到景区的建设当中,全村形成“同吃旅游饭、同步奔小康”的现象。

在近几年的旅游接待当中,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的创造新高。马车服务是景区的一大特色产业,利用农民合作社,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景区服务业当中,既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又满足了游客体会别样游览的感受。就拿赶马车差不多十户的农民来说,以前过金湖杨旅游文化节时,每天花50元钱雇他们来做,现在不到10天的时间就能挣7500元左右,一下子带动起了农民的积极性。通过旅游带动,景区内特色小吃、手工艺品商店、民俗文化表演、农家乐等一批服务行业纷纷成立,形成开门做生意,关门过日子的良好格局。去年8月2日,身患残疾的林场农民阿不都热合曼通过赶马车一天收入500元,一年收入也在8万以上,从以前的一个“废人”一下子能为村里致富能手。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在走访林场农户吐鲁洪家中时问道;“你们家一年收入有多少钱?”吐鲁洪回答说:“有十来万!”努尔·白克力惊奇的问;“你不要撒谎,怎么会那么多!”吐鲁洪幽默的说;“我说多了,你拿不走,我说少了,你也不给我。”这段风趣的对话引起了大家的深思。

    3、培训就业队伍,景区提供岗位

过去推广双语学习很困难,花了不少力气,收效甚微。现在由于发展旅游,很多村民主动地学习汉语,有的还开始学起外语。这是因为这些村民通过旅游得到了实惠,真切地感受到各民族相互离不开的深刻道理。目前景区内85岁赶马车的阿吾孜老人也学会了基本的对话,解决了平时与游客交流的难题。同时多次邀请上海旅游局专业人员到金湖杨景区开展了市场营销和景区管理等业务知识培训,并加强与当地特色酒店合作,对景区酒店和餐饮从业人员进行标准化培训,使更多的景区农民参与到服务业当中。

    三、旅游扶贫的下一步想法

旅游业的带动性强、蕴含能量大,在造血、就业、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成为当下旅游扶贫最行之有效的措施。

1、培养风情小镇和新浓香、专业乡村建设;

民俗风情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民俗体验、风情了解,能体会到各民族间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加个人的涵养,更能提高视野、开拓眼界。距离县城30公里的布依鲁克塔吉克民族乡地处戈壁边缘,民俗风情浓厚,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尤其是毡帽、地毯、抱枕、十字绣、民俗风情小饰件等手工艺品的制作更为有名;塔吉克族优美的舞蹈、热情好客的性格、精美的手工艺品制作等成为旅游开发的重点方向。阿克塔木乡新浓香园区,每年5月份开始,花开遍地、香气怡人,通过游客对枣花的采摘、观赏、拍照,体验农村生活等方式,开发一条集农家乐、红枣购物、民俗体验、特色住宿感受等为一体的服务行业,打造集乡村旅游、购物旅游、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旅游环线,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进来,共同分享旅游业带来的实惠。

2、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家访;

目前对于城市中压力较大的工作人员来说,乡愁旅游悄然成为旅游业的一门新型服务行业。游客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结合乡土气息、悠闲的生活环境,对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因此通过长寿民俗文化村、塔吉克风情小镇、新浓香等一批乡村旅游景点建设中,把乡村、农业、旅游、文化、基层组织等各种要素集成起来,出台帮扶政策,鼓励更多农民发展农家乐、开展民俗家访,形成竞争体制,提高服务水平,带动本地蔬菜、水果、农副产品的供应,解决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3、加大培训力度,让农民持续就业;

旅游是文明的窗口、是一个地区精神风貌的代表。针对农村人口素质较低、文化差异较大的局面,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成为让农民持续就业有力保障。近几年的发展中,通过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从以前需要大力宣传、收效甚微的局面转变为参与性高、动力性强的氛围,乡村旅游逐渐从单一的农家乐、牧家乐发展到集餐饮、娱乐、养生、购物等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如距离县城5公里的阿不都如苏力建设的农家乐中,特色饮食、游泳场所、民宿体验、干果购物等集为一体,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编辑记者:张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