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市旅游 >  喀什市 >  景区 >  详情

喀什噶尔老城

2015年11月25日 12:42:4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95

 

关于喀什噶尔最早的历史记载大约有3000年左右,即周穆王姬满驭八骏渡“赤水”。据《穆天子传》、《拾遗记》、《史记》载“周穆王(公元前1001--前947年在位)自镐京西行,宜上昆仑山,会见西王母于瑶池之上,与西王母诗歌互答,乐而忘返”,并说周穆王在西域巡游期间,曾一直走到今新疆的最西南端(帕米尔高原山脚下),“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这里提到的“赤水”,则是指今日流经喀什市南郊的克孜勒河。《穆天子传》中还说到,穆王南达昆仑山后又北上,到达了一个名叫“曹奴”的地方。据考证,“曹奴”即汉代时西域的疏勒国,也就是今日的喀什噶尔。远在3000年前,周穆王曾驭八骏渡赤水,光临喀什噶尔这片古老的绿洲。传说的确令人十分神往。据“赤水”之名能载诸古籍,以及“曹奴”(疏勒)部族赠礼于周穆王的传闻,可推测3000年以前的喀什噶尔这一带要么是人多,或是富庶,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在我国西汉时代,以疏勒城为首府的疏勒国,就在古老的喀什噶尔绿洲上诞生了,与于阗、龟兹、楼兰、车师等均为西域大国。除了周穆王之外,张骞大约是中原第一个达到疏勒(喀什噶尔)的中原人。大约在公元前128年的某一天,前往大月氏的西汉特使张骞,带着他的忠实助手甘父,一路风尘仆仆地来到天山以南的重镇疏勒城——西域36国之一疏勒国的首府,也就是今日的喀什市。后来,根据张骞提供的资料而撰成的《汉书·西域传》中,整个天山南北只有“疏勒国”条文内,赫然记载着“有市列”(有商贸街市)这样的话。也就是说,疏勒城堪称为我国新疆古代的第一座商业城。

      

 

 

 

汉文 “喀什”一词,在突厥语汇中即“玉石”之意。而“噶尔”则是古代塞种人语言中的地区、邦国之意。结合起来,“喀什噶尔”被解释为“玉石之国”或“玉石集中的地方”。喀什或疏勒虽不产玉,但莎车国(东汉末年被疏勒国兼并)境内的密尔岱山(今天在叶城境内),自商周以来就以盛产青玉出名。今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国宝-大禹治水图,所用玉石原料便出自此山中。除此之外,叶尔羌河流域及帕米尔高原地区皆产美玉。各路玉石集中在喀什噶尔城内,被称为“玉石集中的地方”乃至“玉石之城”,也就不足为怪了。1986年12月,源远流长的历史,内涵丰富、纷繁绚烂、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使得喀什成为“新疆第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一荣誉称号,保持了20多年。走进喀什噶尔,仿佛走进了一个梦境。在喀什市区,老城有两座,一座临湖而建,一座建设在黄土坡上,人们叫它高台民居或老城区。艾提尕尔广场、艾提尕尔清真寺,是古城喀什噶尔的心脏,一个自由与欢乐的王国。它凝聚着喀什噶尔1000多年来的全部生活。今天,喀什市正在全力创建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喀什噶尔老城景区,就是以艾提尕尔广场为中心。在喀什,香妃墓(阿帕霍家墓)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香妃墓是典型的伊斯兰风格的宫殿式陵墓建筑,始建于1640年。坐落在喀什市东北郊5公里处的浩罕村,陵殿中安葬着同一家族的五代人。我们相信,谁也不会拒绝一个带着沙枣花体香的女子。游客到了喀什,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去处就是喀什巴扎(现名为中西亚市场)。巴扎是维吾尔人社会活动和各类艺人在人群中展示技艺和谋生的中心场所。了解维吾尔文化,自然不可少了一本名为《福乐智慧》的书。1070年,当时著名的维吾尔族学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在喀什噶尔(今喀什市)完成了惊世名著《福乐智慧》,被誉为维吾尔民族的“孔子”。这本书的成书时间是喀喇汗朝东扩时期,时伊斯兰文化在喀什噶尔得到了强化。在同一个时代,喀什噶尔还有一本同样影响深远的书叫《突厥语大辞典》,作者是麻赫穆德.喀什噶里。两部著作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在11世纪(宋代)发生在西域的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有人评论说《福乐智慧》是结借鉴伊朗文化、印度文化的精髓,对伊斯兰文化和突厥文化进行整合,而形成自己的精神文化特色,奠定了新的文化——伊斯兰-突厥文化的基础。更进一步的说法是喀喇汗朝的正都最初设在巴拉沙衮,这里原是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旧地,碎叶位于今吉尔吉斯的楚河边上。因此,有外国学者认为喀喇汗王朝人“生活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之中”。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逝世于喀什噶尔,原葬在吐曼河畔,后因水势威胁,迁其墓于“阿勒吞鲁克”(皇族陵园),即今喀什市体育路南侧。属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除了《福乐智慧》之外,喀什噶尔还有一本完成于16世纪初的《拉失德史》,弥补了我国对中亚特别是天山南北这一段历史研究的空白,其作者米尔扎·海达尔被称为“19世纪维吾尔族最伟大的诗人”。在天山南北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为人们熟知的“爱情组诗”——《热孜娅——赛丁》。其实,蜚声中原的古代疏勒乐,于436年(北魏太延二年)就正式传入内地,与西域龟兹乐、于阗乐、高昌乐等少数民族乐舞艺术共同为繁荣中原古代文化艺术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喀什旅游世间独有走进喀什噶尔,你就走不出来了。喀什噶尔是一个充满了梦幻的地方。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这句口号源于1992年。当时,新疆各地都在积极开始谋划向全国推介自己,于是吐鲁番有了“葡萄节”,伊犁推出了“天马节”,阿克苏也搞了个“龟兹节”。于是,喀什地委要求经济工作部结合喀什特点也搞个会展,当时部长叫王泽猛(现任喀什地区进出口公司董事长、喀什第一位下海的正处级干部),结合当时喀什贸易热潮旺盛,国内旅游热潮兴起,办起了“喀什首届观光交易会”,会场设在喀什市文化宫。就在那时,“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第一次被写在长长的条幅上,挂在“喀什首届观光交易会”的会场门口。王泽猛回忆说,当时民间就有一种“来新疆一定要到喀什”的说法,他想到了“不到长城非好汉”,于是就衍生出了“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喀什连续举办了两届“观光交易会”。从1994年开始,喀什开始参加新疆在乌鲁木齐举办的“乌洽会”,在连续9年的时间里,在王泽猛的组织下,喀什参展团的几十辆小车的后窗上都会贴上“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的条幅。王泽猛说,喀什从1994年开始参加乌洽会,一直到2000年,在整整的7年时间里,每年乌洽会期间,喀什在宣传推介自己的时候,从来都没忘记高高举起“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这面旗帜。“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很快传遍了天山南北。由于这句口号所引起的强烈反响,后来伊犁和巴州又相继推出了“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不到巴州不知祖国之大”的标语,但事实证明,“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不仅最具生命力,并且越传越响,越来越有魅力。随着喀什区域经济的持续强劲发展,一直到今天“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这句口号已经超越了旅游,成为喀什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名片。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喀什旅游逐渐迈进新常态。从2012年起,以“打造中亚南亚国际商贸旅游中心城市和世界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喀什市旅游决定启动“铸魂”工程,斥资1亿元设立了“喀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建立文化产业(创意)项目库,出台发展文化产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计划通过“打造好99条老城区特色街巷、老城区核心区5A级景区,提升城市外观品位”,实现吸引中外游客的目光,构筑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之魂。喀什市启动“铸魂”工程,是有其缘由的。2007年国务院32号文件明确提出“将喀什建设成面向中亚的区域性商贸、旅游中心城市”。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确定设立喀什经济开发区,提出“把喀什市建设成为一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成为一颗对各方人士都有吸引力的我国西部明珠”。2011年国务院33号文件提出“重点发展旅游、文化、民族特色产品加工等产业”。同年,张春贤书记在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强调“要重点建设喀什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旅游景区和景点”。

    中央精神和自治区部署,让“喀什旅游,世间独有”成为可能,同时也明确了“2015年老城改造完成之日就是5A级景区建成之时”的目标任务。作为新疆首个以人文历史、文化为依托的景区,“喀什噶尔老城”在创建国家5A级景区建设方面,不仅保留了特色民俗和风貌,而且充分体现了“民生为本”的理念。因为,喀什噶尔老城景区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多元宗教文化在亚洲乃至世界都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所以通过“创建5A级景区,利于老城发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特色建筑群落的价值,使旅游开发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互动发展,互为支撑”。

 

 

 

 

   

 

老城核心区的民居群体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之一,生土建筑本身极具有历史意义与价值,融合了汉唐、古罗马遗风和维吾尔民族现代生活的特点。喀什老城内街巷纵横交错,布局灵活多变,曲径通幽,民居大多为土木、砖木结构,不少传统民居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唯一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色的迷宫式城市街区。如今,老城的居民们仍然恪守着世代而居的土屋和上千年的传统习俗。不过目前当地政府正在进行着老城改造工程,许多古民居都被拆除。著名电影《追风筝的人》部分镜头就在这里取景。